英语阅读英语金句赏析

本科英语毕业论文

本文已影响 2.67W人 

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专业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即跨文化的交际能力。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本科英语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本科英语毕业论文
  本科英语毕业论文范文一:大学英语四级机考模式下的听说教学策略

摘要:大学英语四级机考已于2009年在全国部分院校进行试点,不久以后将在全国全面实行。在新的机考模式,听说比例将会大大增加,继而听说课的教学模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本文着重对高校英语听说课程的教学策略和有效途径进行探讨,希望对高校英语听说课的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机考模式,听说教学

  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新的发展形势,2004年初教育部高教司组织制定并在全国部分高校开始试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教学要求》)。《教学要求》规定,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1]。为此,作为对我国在校大学生英语能力是否达到《教学要求》的主要鉴定手段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作了相应改革。

  2005年6月的四级考试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进行较大规模的新题型测试。新的四级试题的主要特点有几个方面:第一,听力比重有了大幅增加;第二,阅读的考查方式多样化;第三,考试程序进行了调整。其中听力理解部分的比例从原来的20%提高到35%。2008年12月,教育部规定的全国50所高校的数千名学生第一次亲身体验了大学英语四级机考的试点考试。机考模式下的四级考试在题型设置、考察重心等方面都已发生了重大变革,最明显的差别就是考试的媒介由白纸黑字变成了电脑。考生从头到尾要面对计算机屏幕听音频、看视频和阅读文章,还要敲击键盘完成写作。这对于不熟悉电脑操作、听力不大好、不习惯在屏幕上进行阅读和打字速度慢的学生来说是巨大的挑战。除了考试形式的改变,题型的设计和题材的选择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听力部分的比重达到了70%,其中包括25%的听力理解和45%的综合听力。听力题材丰富,形式多样,题目灵活。在这样的考试中,对考生听说能力的考察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采用“机考”模式使听力的比重从最初的20%提高到35%直至最终听说占总分数的70%,在此背景下,转变教学观念和改变教学策略,尤其是听说教学的策略已经被提到日程上来了。

  2.机考模式下的听说教学策略改革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所获取的信息中有75%来自听与说,其中听占45%,说占30%。而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课时分配中,大多数高校每周听力课时只有2个学时,每周读写课时却能占到4或者6学时。听力课时的不足也已成为大学英语教育的瓶颈。另外多数高校的公共英语课是以大班形式进行,人数多教室大,听说练习很难有效开展。而新的机考模式对考生的听说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听力技能成了参加新四级考试的基础技能,因此,审时度势,调整听说教学的策略已经迫在眉睫。

  2.1 计算机辅助听说教学

  近几年来,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已经逐步展开,而新的机考模式又将势必使多媒体成为大学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条件。多媒体设施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真实情景,同时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能够使学生与教师一起运用电脑技术提升听说能力。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提供的素材,选取适合学生水平的语言材料穿插在课堂内外,如语言清楚、难度适中的英文电影,学生在欣赏电影的同时,可以练习听力,丰富词汇量,欣赏完电影以后,教师可以设计和电影相关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英语学习网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听力资料,并能有更多机会接触地道的英文。总之,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进行听说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2.2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加强真实语言文化信息输入

  通过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可以从源头上解决真实语言文化信息输入不够充分的问题。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就是要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内容健康丰富的课程资源。大学英语四级机考的听力测试在选材方式方面就明显体现了这个考察倾向。其中的听力材料采用访谈、新闻、报道、讲座等真实材料。听力题材包括教育、时事、科技、健康、体育、文化、社会、旅游等。为了适应这种考试内容,教师不妨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同时积极地从生活中寻找教学资源,实现教学与现实生活、教学与社会的有机联系。在搜集和使用教学资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尽量使用正规出版物上的学习资源,而且一定要多采用积极的报道材料。选取的报道不能让学生产生心理上的不适感和恐惧感。二、作为课堂教学素材的视频或音频材料,信息量要适中,不能占据太多课堂时间。三、注意教学过程中辅助材料和书本教材之间的衔接.使过渡顺畅。四、要记得讲解视频中难懂的词句,帮助学生扫清阅读和翻译障碍。五、要想培养学生运用英文表达观点的能力,不但要训练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还要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的意识,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学会思考问题、表达感情。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英语学习才不会脱离社会生活。

  2.3 打好语音基础,养成跟读习惯,培养模仿能力

  语音在听说训练中的基础和重要地位毋庸置疑。既然跟读题主要考查考生的音准、重音、语调、语速和流利度等综合口语能力,那么提高对语音学习的认识就非常必要。然而,语音教学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没有得到重视,甚至是完全的忽视。目前我国众多高校使用的大学英语听说教材都忽视了这一点,语音教学没有被纳入听说课教学大纲之中。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也认为学生已经在中学或小学阶段学习了语音,没有必要再在大学里重复教。殊不知作为听力理解中的第一过程,对语音的辨别正是听力理解的前提和基础。而许多学生虽然大量地听,却只是为听而听,没有扎扎实实地把每一个没有听懂的音辨别清楚并发准确,从而无法提高听音的准确性。鉴于此,语音教学必须引入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教师应当在听说课中对学生进行读音校正,花费一定学时增强学生对语言本质特征的认识,如辨音,对快读的理解,对连读、弱读、重音的理解等。在提高学生语音能力的同时,加强教学中的跟读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同样非常必要。积极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利用录音机、mp3等手段对英语有声材料进行跟读,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记忆能力,又可以通过模仿学到地道的英美语音,同时还可以不断纠正自己的某些不正确发音。跟读不但能开发学生的语言潜力,增强语言能力,还能使发音器官在反复操练中准确熟练定位。

  2.4 培养学生的良好心态

  听力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提高听力水平的重要因素。学生在听的时候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心情平静,避免紧张焦虑的情绪。在听力实践中,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之下做听力练习,注意力比较容易集中,思维活跃,从而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听力水平。反之,在紧张焦虑的心情之下,注意力会分散,思维迟钝,严重抑制正常听力水平的发挥。因此,在日常听力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创设轻松的课堂环境,帮助学生把情绪稳定下来.头脑清醒。比如在上课之前放一些旋律优美的英文歌曲,这样可很自然地把学生带人美妙的英语世界,也可以帮助他们缓和紧张焦虑的情绪。还可以播放一些英文影片视频,供学生欣赏理解,模仿练习。教学方式多样化会帮助学生克服听力疲倦,提高课堂参与效果。此外,教师应选择一些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并稍高于学生能力的材料,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听说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除了教师的指导,更需要学生多方面地努力。全面打好基础,并利用适合自己的材料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是提高听说水平的重要途径。合理有效地进行教与学,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才能实现大学英语听力的教学目标,更好的应对新的机考模式。

参考文献:

[1]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2006修订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3.

[2] 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 陈坚林.现代英语教学——组织与管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 林克难.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研究[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本科英语毕业论文范文二:浅谈克拉申的输入假说与外语教学

摘要: 20世纪60年代以来,第二语言学习与习得研究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热门研究领域,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本文主要阐述了该理论核心部分“输入假说”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然后结合我国外语教学现状,探讨该假说对目前外语教学的有益启示。

论文关键词:输入假说,第二语言,习得,外语教学,启示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由五大假说构成,这五个假说分别是:习得—学习假说(the Acquisition/ 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控假说( 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本文主要评析其中的“输入假说”,并结合我国外语教学的现状略谈这些研究对我们的启示。

  一、对克拉申“输入假说”的认识

  (一)“输入假说”的内容

  在五大假说中,克拉申认为“输入假说”是其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核心组成部分”。输人假说试图解答语言习得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怎样才能习得语言这个重大问题。该假说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习得语言的最基本途径就是对语言输入的理解,语言输入是第一性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即略高于学习者现有语言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i+1),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只有当学习者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根据克拉申的观点,这种“i+1”的输入并不需要特意地去提供,只要习得者能够理解输入,而输入又有足够量时,输入就会自动提供,且学习者就能自动获得必要的语法。当学习者进行富有意义的交际时,这种习得过程便自动产生。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是建立在第一语言习得研究的基础上的,其中儿童习得语言过程中的“简化的语言”(Modified-language)和“语言学习沉默期”(the Silent Peroid)为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简化的语言”是指为了使儿童习得语言,成人在与之交谈时使用的一种特殊语言。“沉默期”主要是指习得者没有足够的能力讲话的那段时间,短至几个小时,长达几个月。在此期间,幼儿主要是听,即通过听,对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进行加工、整理,经过这段时期后,幼儿似乎下意识地习得了输入的语言。克拉申指出,“沉默期为幼儿通过听建立语言能力提供了时间和机会。”“在通过听形成足够的语言能力之后,说的能力自然地就出现了。”

  (二)“输入假说”的特点

  按照该假说理论,理想的语言输入应具备四个特点,即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趣味性与关联性(interesting and relevant)、非语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和足够的i+1输入量。

  1.可理解性。克拉申认为,理解输入的语言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如果学习者不能理解语言输入的信息,就不能习得语言。所以说,外语课堂对初学者来说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在课堂里教师可以提供可理解性语言输入。

  2.趣味性与关联性。这是指输入的内容不仅要有趣而且要有联系。要使语言输入对语言的习得有利,必须对它的意义进行加工,输入的语言材料越有趣、越关联,学习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有研究表明,兴趣与学习者的基础知识有关,只有那些学习者想知道而又未知道的东西才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学习,都应是有意义的学习。

  3.非语法程序安排。语言习得关键是足量的可理解的输入。如果目的是“习得”而不是“学习”,按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是不足的也是不必要的。因为,语言习得是在一个自然的环境里通过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入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

  4.要有足够的i+1输入量。语言输入的内容应当有适当的“信息差”,也就是“i+1”理论中的“1”,“i”为学习者目前的水平,“1”就是稍高于“i”的部分。可以通过上下文、一定的语境或借助图片、教具等非语言手段来理解i+1的信息,从而也就习得了该信息所包含的下一阶段的语言结构。只有当学习者可以理解略微超过其现有水平的语言规则,第二语言习得才能发生;当学习者进行富有意义的交际时,这种习得过程便自动产生。目前的外语教学效果不理想是因为低估了语言的输入量。要学好或掌握一个新的句型单靠几个练习甚至几段语言材料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广泛地阅读和运用该目的语才能完成。同时还要帮助学习者在课外获取更多的语言输入,在语言的运用中自我提高。把课堂内的教学和课外阅读或课外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以及语言输出的练习,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是能够实现的。

  综上所述,可以归结出克拉申“输入假说”的两个核心要素是“输入数量”和“输入质量”;“输入数量”要足够,“输入质量”要具有可理解性、趣味性,而且对学习者要有意义。

  二、克拉申“输入假说”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有这样的经验: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就能自如地运用母语;而一个成人学习第二语言,就是花上一辈子时间,也不容易学好,至少学得不地道。这多少有点让人沮丧(关于是否存在语言的“关键期”问题不是本文讨论的内容),克拉申的理论可以鼓舞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信心,并为如何学好第二语言提供了很好的建议。克拉申认为,在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中,并非学生的年龄越小效果越好,关键是如何提供大量的输入语及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我国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中外学者早在80年代就有许多研究。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仍是主要的教学法,教师花大量的精力教给学生某种语言的语法规则——即克拉申所说的有意识的“语言学习”,通过演绎、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部分好学生能在理论上掌握大量的语法规则,但却不会听、不会说,更不能用来交际。克拉申早已指出,学习的知识仅仅用于语言输出的监控和调整,而习得的知识才是语言理解与生成的主要源头。我们却没有意识到或很少采用克拉申所强调的这一获得语言的天然途径——“语言习得”, 即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不知不觉(潜意识)地获得。儿童习得母语便是这样的过程,在非目的语条件下,“语言习得”的环境需要教师和学生自觉地营造,注意从不同途径、不同环境全方位的语言信息输入。其中,“教师话语”无疑是可理解输入中最直接可控的因素,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教学进度等进行调整。

  首先,教师应该认识到足够的、可以理解的语言输入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这是克拉申学说的要点,看似简单,却包含几层意思。第一,正视语言习得的“沉默期”, “沉默期”是获得可理解输入的必经阶段。母语习得和外语学习都会经过这一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听”非常重要;第二,输入的“量”必须足够、并且达到“质”的要求。已有不少证据表明:第二语言接触量越大,语言流利程度越高;而可理解输入缺乏,会阻碍语言习得。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的居住时间往往与其目的语水平成正比,时间越长,水平越高,因为接触到的可理解语言输入量越来越多。

沉浸式教学法、双语教育等的成功也说明了这一点。学习者如果接触不到可理解输入,其语言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听力正常的儿童,如果他们的父母是聋哑人,并且儿童在家庭以外接触到的可理解输入也很少的话,其语言发展可能会相当缓慢。只有接触到足够量的语言输入,他们的语言发展才会逐渐跟上正常水平。父母是聋哑人的正常儿童,如果能在家庭以外接触到足够量的可理解语言输入,他们的语言还是能正常发展的。不理解的语言输入对习得没有作用。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如果采用看电视的方法,也只有在可理解的情况下才有助于习得。正如克拉申所说:“……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在低焦虑状态下运用‘可理解的输入’。这种输入应该包括学习者真正最想听到的东西。这种方法不强迫学生的第二语言输出,但允许他们在‘有准备的条件下’输出,同时认识到,语言能力的提高来自交际性和可理解的输入而不是来自对输出的强迫和矫正。”

  克拉申的理论模式对解决当前我国外语教学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包括教学大纲的设计、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等,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用这一理论来指导我国的外语教学必将收到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Krashen,S. 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rd : Pergamon Press, 1981.

[2] Krashen, S. D. Principle me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rd:Pergamon Press, 1982.

[3] Krashen,S. D. The Input Hypothesis:lssues and Implications [ M )on : Longman, 1985.

[4]戴曼纯.语言输入一个仍需进一步研究的领域[J].湖南大学学报,1998(2).

[5]戴炜栋,徐海铭,罗杏焕.语码输人、语码吸收和语码输出研究新进展「J」.外语教学.2006(5): 3-9.

[6]戴明忠.克拉申“输入假说”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2010(2).

[7]贾冠杰.论克拉申的语言输人假设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运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3):6-9.

[8]蒋祖康.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再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3).

[9]李晓英.浅析克拉申的输入假说[J].双语教学2007(11):31-33.

[10]那晓丹.克拉申的输入假设对外语教学的影响[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 2010(1):127-128.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